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28|回复: 0

【智慧妙语】219_修行指正-上师指正 ☆专题畅听

[复制链接]

2万

主题

2万

帖子

8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82843
发表于 2024-3-11 05:28:3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妙言辞 于 2024-3-11 09:44 编辑

 妙语专题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返回目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上一篇:  下一篇: 

一表通

故事•视文

故事•文音

【智慧妙语】219_修行指正-上师指正

【修行指正-上师指正】


[点击标题可直达]


●1325» 佛陀的开示

●1326» 佛陀说法

●1327» 学佛要缓急适中

●1328» 佛陀的六敬

●1329» 佛陀开示三学

●1330» 精通百艺的年轻人

●1331» 梵吉沙的特异功能

●1332» 追求幸福的痛苦


:标题点击仅适合手机版

☟【修行指正-上师指正】


.


佛陀的开示

——20130608 香港智慧妙语(一)

佛陀——释迦牟尼佛,当年他在印度的时候,他有一次去见了波斯匿王,这个波斯匿王当时就问他,佛陀,你给我开示一些佛法吧。佛陀就跟他说了,世界上有两条道路,一条是从光明走向黑暗,还有一条是从黑暗走向光明;短见之人,是从光明走向黑暗;而贤能的人,是从黑暗走向光明,救自己的生命还能救度众生的生命,才能救别人的生命,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寂静的涅槃之中,不受外界的诱惑,那才是自主的生活,那我们在人间已经过上了菩萨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

佛陀说法

——20161224 马来西亚吉隆坡

跟大家讲一句佛陀当年说过的一首诗:“贤者好布施”,“贤”就是圣贤人,好布施;“天人自扶将”,也就是说天上的人都会来扶持你、帮助你;“施一得万倍”,布施一颗慈悲的心,得到万倍的回报种子;“安乐寿命长,今日施善人,其福不可量,皆当得佛道,度脱于十方”。

佛陀告诉阿难说:“世人愚痴无知啊,只能用生死的肉眼来观察一切,而不能透彻地了知罪业和福报的根本。”佛陀说:“我用道眼观看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的众生的罪福报应,清楚得犹如观看手掌中的珍宝琉璃一样,内外透明清澈,没有任何疑惑不明之处。”阿难整理了一下衣服,作礼跟佛说:“佛陀,您说的这些法,我要用什么名字来称呼比较适当呢?”佛告诉阿难说:“这部经就叫做《五道轮转罪福报应》,日后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读诵而广为宣传的话,功德无量。我们能够见到贤劫中的一千尊佛,并能追随供养贤劫千佛。”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要学习的佛经,都是指导我们的方向,佛像虽然不会讲话,但是佛留下的佛经、观世音菩萨的经文,都是指导我们的明灯,这么多的灯照亮着我们,我们不会迷失方向,一天不念经,一天不学佛,你可能就在往地狱的门前走了。希望大家远离恶道,天天向上,好好学佛,去争取上天啊!


学佛要缓急适中

——20130924 台湾高雄

在佛陀时期,有一位沙门,晚上读迦叶佛的经,诵经的声音时而悲哀、时而清凉,时而紧急,还有反悔之音。佛陀听得出来,轻轻走过去说:“沙弥,学佛前你是做什么的?”沙门说:“我喜欢弹琴。”佛陀问:“如果琴弦太松了会怎样?”沙门答:“会不鸣(弹不响)。”佛陀又问:“如果琴弦累(断)了会如何?”沙门答:“声就断了”。佛陀又问:“那急缓得中又如何?”沙门答:“每个声音就会弹成。”佛陀说:“学习佛道也是如此,心要调匀。学佛不能求急迫,求道也不能求急迫。有时候紧急地想学佛马上成道,你的身心就会非常疲惫疲乏,你的意念就会懊恼烦闷,一旦产生烦闷,修习的行为就会慢慢退转。行就是退,身口意在造罪,你又在退行,这不是罪业加重吗?”沙门听了赶紧称是。所以身心要清净、要安定,学佛的道心才不会损失。希望大家在学佛中不能急也不能太慢,要轻重缓急适中,才能修好心中的佛道。


佛陀的六敬

——20161225 马来西亚吉隆坡

有一天,佛陀走在进城的路上,佛陀看见一名男子,向着东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,和上方都在顶礼膜拜,于是佛陀问他:“你为什么这样做呢?”那名男子说:“我这是在做善生,我每天向各方膜拜,是我们家族传下来的传统。据说这可以得到幸福。”佛陀说:“我也有六种敬礼的方法。”那个人奇怪地问:“你的方法是什么呢?”佛陀慈祥地笑着对他说:“获得幸福的六种敬礼方法是:第一,孝顺父母,做儿女的要孝顺,令父母高兴和欣慰;第二,尊重师长,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,接受教导;第三,爱护妻子,妻子是个好助手,夫妻之间要互相尊敬;第四,善待朋友,对待朋友要诚实、互敬;第五,尊敬僧众,对待僧人要布施、恭敬;第六,对待仆人要宽容,不要让他们过度劳累。如果你能按照这六种方法来对待生活,你的家庭就会和谐圆满,人生就会快乐无忧。”那个人听了佛陀的教诲之后,心中十分高兴,从此,他就照着佛陀的教诲行事,心中的幸福感与日俱增。佛陀告诉那人的“获得幸福”的方法有什么玄妙吗?显然没有。但是,人间众生谁能完全地照着做呢?如果每个人都老老实实照着做,相信每个人都会获得幸福。幸福从平等心来,平安从感恩心来。


佛陀开示三学

——20170930 法国巴黎

有一天,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给比丘们开示:农夫耕种有三种需要随着时节而进行的工作,哪三种呢?就是耕田、灌溉和播种。农夫在耕田、灌溉和播种之后并不会希望今天、明天或者后天就要让它成长,就要让它有结果,就要让它成熟。虽然农夫不会这么想,但是种子已然入土,自然会随着时节的因缘长大成熟,并且结果。

其实,比丘们也有三种需要随时修习的善学:善戒学、善意学、善慧学。但修习之后并不会认为“我学佛法了,今天、明天和后天我就不会起烦恼,我就解脱了”,不可能的。一边学习一边在改变,不会马上就改变。因为自心随时在增上戒学、增上意学、增上慧学,所以只要时机成熟,因缘成熟,你念经、养心、许愿,好好学佛,自然就不会起烦恼,你的心必得解脱。

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刚刚学佛,“菩萨,我求了,你保佑啊……”磕头,又是供水果,又是供什么的。到了最后,“怎么还不灵啊?菩萨怎么还不保佑我啊?菩萨怎么不讲交情的?好了,不学了。”很多人就是这样。种下去的种子不会马上发芽的。

比如母鸡孵蛋,经过十余天,这个母鸡要随时保护、照顾着鸡蛋。但母鸡也不会这么想:我今天、明天、后天就要用口把鸡蛋壳啄碎,使小鸡赶快出生。母鸡会细心地照顾、爱护鸡蛋,小鸡自然能够平安地孵出。所以比丘们善学三学,时节因缘成熟,自然能不起烦恼,心得解脱。比丘们闻佛所说,个个心开意解,欢喜奉行。所以,当你念经求菩萨之后要懂得,不会马上应验,但是相信一定会有求必应,只是时间问题。


精通百艺的年轻人

——20160819 马来西亚·马六甲

一个很精彩的佛陀当年的故事,佛陀2500年前,我们回顾古印度的时候,当时佛陀在舍卫国,大家在经文上都看见佛陀在舍卫国的时候,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人,只有20岁出头,他琴、棋、书、画已经样样精通。“琴”是会懂得弹琴;“棋”是会下棋,那是文人一种高雅的东西;“书”会书法;又会画图,甚至连医学都很精通。但是他学的越多,他觉得自己越不满足,觉得太少了。因此他不快乐,发愿要把天下各种的技艺都要学会。这位年轻人就到处拜师参学,他什么都学,从穿衣服开始学,他就成为了一位很好的裁缝师;他又学饮食方面,成为一个很好的厨师……这个年轻人很聪明的,还有其他的技艺,别人不会的他都会了,但是他还觉得不满足。他觉得“哎呀,我要学更多”,还是不开心。“不会太多”,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,就是要到全世界他认识的当地周围的国家去跑一跑,去探究百工技艺,就是说一百样、一千样技术和工艺。他离开舍卫国就出发了。他看到有人在做一种弓箭,虽然看来很简单,但是制作人的手艺非常精巧,三下两下居然就把一张弓弯成了,而且每一次的成品尺寸都是一样,他在边上非常地惊叹。他觉得“这个手艺我应该学,有朝一日如果有人来侵犯,自己也可以有个防备”。他很用心地学,没有多久,果然被他学得非常非常的精巧,而且手艺和师傅一样的精美,于是就离开了该处。接着,他看到有人在雕刻,他一看“哎呀,这么精美的雕刻多好啊”,看着一块烂木头居然可以刻上栩栩如生的龙凤,“哎呀,这个手艺好”,于是他又潜心学习。过了一段时日,他学会了一手雕刻的好手艺,这个人很厉害,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。半路上,看到有人在造船,他觉得自己“我在陆地上的各种技能都会了,但是我海上、水上的技能还不会”,他就开始学造船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造船的技术他也学会了,前前后后驾着船总共游历了16个国家。这个人也够厉害的,饱学了各种技艺回到舍卫国了,他年纪已经很大了。他升起了贡高我慢之心,就是非常骄傲,觉得自己全世界的本领基本上都学会了,自认为百工技艺他无所不能,什么都会,所以他就贴出了一个告示,邀请别人“敢来比赛吗?”想借此展现一下他的特长。告示一贴,佛陀知道了:“来,我们去拜访一下他。”带着他的弟子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住所。年轻人远远地看见佛陀和几位弟子到来——他不认识佛陀,他就觉得很奇怪,因为他看见过各种各样的人,连国王也见过,但是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庄严法相的人。你们到庙里去看看释迦牟尼佛,他的法相庄严吧,你看他的头发都卷的,佛陀非常庄严的。当时他看见佛陀的服装和头上那个圆顶非常的庄严,他说:“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?怎么这么庄严?”他很好奇地就走过去,走到佛陀那里,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之后,内心一下子被震住了,突然之间就不大动了,盯着佛陀看,不由自主地就合掌了,向佛陀走过去。他说:“请问,您从何处来?不知道您是什么身份?是做哪一方职业的?”佛陀回答:“普天之下,靠竹林的地方弓箭也自然兴盛;靠林区的地方,雕刻也繁荣;近海之地,造船也兴旺。而我从事的是调心、调身的工艺。”那个人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调心、调身的工艺,他觉得很稀奇,说:“天文地理、琴棋书画我样样都会,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‘调心、调身的工艺’。请问怎么调法?”结果佛陀说:“比如五戒十善、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三解脱,这些都是调心、调身的的工夫。”年轻人从来没听到过这些话,突然之间一听,“哦,调心有这么多东西,五戒十善,从来没有听说过。”然后这个年轻人就问了:“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么?四谛六度又是什么?何谓四禅三解脱?”他什么都好奇,这个人非常好学。佛陀就很慈悲地说:“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能吃得完的,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得完的,一定要相互帮助,时时抱着感恩、回馈众生之心。若能时时地感恩众生、感恩父母、感恩天地,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。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,力行菩萨的六度,广结善缘,发挥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心,利益众生。”

年轻人听了之后,心境豁然开朗,那种境界真美,他就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,这位弟子很精进,没有多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。佛陀说道:“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,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。”所以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有感恩心啊,如果天天能够感恩天地万物,感恩我今天有穿,感恩我今天还有饭吃,感恩父母亲养了我,从我出生这么多的医生护士在帮助着我,一个人的成功靠的不是一天,是靠的众生缘。这样你天天是好心,时时是欢喜心,面对社会上不管有什么苦难、烦恼,你都能有感恩心,进退自如,而享有美好的人生。


梵吉沙的特异功能

——白话讲座视频

佛陀时期,有一位婆罗门,名字叫做“梵吉沙”。他有一项特别的本领,只要将死人的头盖骨拍一拍,就知道这个死人是投生到天上、人间或是地狱。他的朋友们拥着他到各乡市巡回表演,村民们向梵吉沙询问死去的亲友们投生到何处去,问完后,有的给十元、二十元或一百元不等,一路下来,真的是财源滚滚。

有一天,梵吉沙来到祇树给孤独园附近。他的朋友们看到当地民众都去听佛陀说法,就向他们说:“现在来了的一位摸骨大师,能够知道你们死去的亲友生到何处去,赶快过来瞧瞧,机会难得。”

佛陀的信徒们说:“佛陀是谁也比不上的,他才是究竟觉悟的人。”

梵吉沙的朋友认为这是一句挑战的话,就簇拥着梵吉沙来向佛陀挑战。

佛陀知道了他们的来意后,便叫人准备好五个头盖骨,请梵吉沙回答。前面四个依次是投生到地狱、畜生、人间及天上的头盖骨,梵吉沙都答对了。但是第五个头盖骨,他拍了又拍,瞧了半天,冒了好多汗,却回答不出来。这个头盖骨确实难倒了他。

佛陀说:“梵吉沙,不知道了吧。我知道这个头盖骨的主人生到何处去。”

原来这第五个是一位阿罗汉的头盖骨。梵吉沙便请求佛陀教导他如何知道这第五个的技巧。

佛陀说:“你要想了解,要先出家,加入僧团,才能教你。”

梵吉沙为了学会这技巧,便受戒成为比丘,遵照佛陀的指示,整天观察自己的身体。

他很努力的禅修,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,终于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,灭除了痛苦,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,从三界的束缚中完全解脱出来了。

后来他的朋友们来找他,要他继续巡回表演,以这个功能来赚钱,梵吉沙说:“你们回去吧,我不再加入你们的行列了。”

一位内心拥有觉性的人,将过着安详而踏实的生活,不会沉迷于任何的特异功能。

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感受到自己活在世界上的不容易,每一个都要懂得平安就是福,安详、吉祥、瑞祥,只要能够有一个“祥”,你就会得到祥和。人平安就是福气,不一定要大富大贵,也不要名气太响,利益太多。

平安就是福,每一天能够开开心心就是你的德。能够开心的人有道德,不开心的人就是心里道德水准还不到。学佛人就要看得破、放得下,真正的从内心生起法喜充满。


追求幸福的痛苦

——20191206 墨尔本

过去佛陀年代,有一个人问佛陀:“佛陀,都说佛法能够解除人的痛苦,但是我信佛多年,为什么还是这么痛苦?”佛就告诉他:“请问,什么叫幸福?”这个人就说:“有了名誉,就有了一切,就能快乐;有了爱情,就有了幸福;有了钱财,就能享受幸福,这就叫幸福。”佛又问他:“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还是烦恼,有了爱情一直很痛苦,有了钱却越来越忧虑了呢?因为金钱、名誉和地位是一种空洞的理念。”

大家记住师父的一句话:名誉要服务于众生,你才会有快乐;爱情要奉献给别人,你才会有意义;钱财要舍,你才能真正地得到,舍得就是有舍才能有得。帮助众生,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。只有心中长存幸福感,你活着就一定不会痛苦。再厚的寒冰等太阳出来都会融化,再冷的饭菜用柴火猛烧也能煮熟。学佛人只要和别人有缘分生活在一起,就要做太阳去温暖别人,做柴火去成熟别人,做菩萨去化解冤结。当一个人痛苦难过的时候,自己一定要明白,你一定是跟真相在对抗,所以你才会痛苦。因为当你明白了这个世界一切的真相都是无常的,你就不会去难过,因为你不了解真相,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,所以你才会痛苦难过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论坛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